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球经济失衡是不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目前尚有争论。但无可置疑的是,由于全球经济失衡,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能够“脱钩”于这次起源于美国的危机。失衡是否引发危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经济复苏是应该建立在失衡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反失衡的基础之上。   失衡本身存在着自我加强的惯性。目前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但没有能够摆脱,反而更加依赖于这样的惯性,这需要引起各国关注。各国政策制定者是继续存侥幸的心理,希望通过一些局部调整和修补,全球经济就可以恢复到昔日的繁荣;还是直面失衡的危害,并在短期稳定经济的同时,将失衡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这是一个利在长远但决策却在当下的关键问题。

目前,美国政府仍然希望通过减税的方式稳定消费,同时向金融机构和企业注入大量资金,如此,企业和个人的“去杠杆化”是以政府的“加杠杆化”为代价的。就整个经济平均而言,美国杠杆率的下降有限,所面临的失衡问题不但没有减轻,甚至还有加剧的可能。处在失衡另一端的中国,仍然希望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稳定贸易的政策,防止本国经济的下滑,而在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方面的努力却不如美国。如果国内消费需求不能消化过度投资形成的产能,中国对外需的依赖将不降反升。

当然,由于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不能有效阻止国内需求的快速萎缩,美国贸易顺差出现了明显异于以往趋势的收缩;与此同时,中国的外贸顺差也出现了同步缩小的趋势。这一趋势性的转变,或许意味着,中国依赖外需实现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结构性失衡问题必须解决,这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共识。反失衡的主要困难在于,决策者如何摒弃短期利益的诱惑,着眼于经济长期发展的质量。这次危机的“近百年一遇”,意味着过去十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各国政府和投资者已经熟知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再是可持续的,拒绝结构调整只能拖累经济复苏。不幸的是,从目前的政策取向来看,在现有政策措施被证明失效之前,反失衡将很难取得长足的进展。■

话题:



0

推荐

沈明高

沈明高

50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