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市场对新生事物的一个再认识过程。在特定条件下,全球失衡是一种形式的均衡,资金“富裕”国借贷支持他国高消费,只要高消费能够持续,均衡就可以维持。然而,美国支持过度消费的金融体系不堪“高杠杆”之重,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终结了高消费,演变为金融和经济的双重危机;由于债权国对外需的依赖,又使得债务国危机发展为债权国危机。 这次危机会否催生一个新的均衡,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谁能主动调整,谁就可能率先稳定并复苏。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涉入不深,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部经济衰退带来的需求不足。通过扩大内需,提振制造业需求,是目前中国政府稳定经济的主要手段。扩大内需既有量的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从目前政府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来看,仍然以量为主,着重以投资增长拉动内需。
投资增长可以直接创造需求,也可通过增加就业,间接带动消费需求。据调查,“4万亿”投资能拉动企业需求的,占被调查企业的42%,且以中上游制造业企业为主。这显示,一方面,投资拉动的产业链较短;另一方面,面向中上游行业的投资,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没有结构调整的投资增长,是原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即使未来两年大规模投资能够实现稳定经济的目标,没有最终需求增长的配合,新增产能的消化最终仍有赖于外部经济的回暖,中国经济复苏的高度将受到限制。而且,在全球结构调整中,中国将陷于被动。
中国的结构调整不但反失衡,也是反周期的,完全具备主动调整的条件。只是与传统刺激投资增长的做法相比,结构调整更多地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
首先,中国的结构扭曲源于价格扭曲,价格正常化是结构调整的第一步;其次,开放市场可以释放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三,缩减政府支出,通过减税等方式,变政府花钱为消费者花钱。■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