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走势本身是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悬念。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而且很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仅北美和欧盟两大经济体,即占全球货物进口总额的近60%,这两大经济体的衰退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贸易规模收缩。WTO数据显示,最近一次全球货物出口的收缩发生在2001年,出现了4.1%的负增长;而在2003年-2007年间,全球出口总额基本上保持了15%以上的年增幅。如果全球贸易从扩张转向收缩,不能排除2009年中国出口出现负增长的可能。
相应地,外需收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几何,是第二大悬念。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外向程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随着加入WTO迅速上升。这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将以怎样的方式考验中国仍有待观察;但是,2008年下半年经济的急速下滑表明,外需放慢的影响远比市场预期的要大。2008年11月,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从去年同期的16%下滑到9.7%的负增长,同期工业增加值也从17.3%降至5.4%,幅度下降之快,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所仅见。尽管内需不足也是经济下行的一个原因,但由于出口产品的产业链较长,对整体经济特别是企业信心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三个悬念,是政府提振内需的计划与萎缩的外需在结构上的匹配程度。2007年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规模或达到10万亿元,从总量上看,未来两年“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可以弥补外需的不足。假设2009年净增2万亿元投资,相当于2008年出口总额的20%,即使2009年出口零增长,内需扩大仍然可以大致抵消外需损失,确保经济8%以上的增长。
然而,以基础设施为主的投资,不但产业链较短,而且资本密集程度较高,对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拉动作用有限,这些投资难以避免大量企业倒闭,也不能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何况,以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将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量的增长很可能是以质的下降为代价的。
中国经济在应对全球危机时虽有不确定性,也有重大机遇。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革也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使得商业银行有一张比较干净的资产负债表;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使中国消费的实力和潜力逐渐显现出来,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创造了内在的条件。
中国政府也将“抓紧研究2009和2010两年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市场期待的扩大消费政策,或能有所突破。只要政策得当,危机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转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