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全球经济与市场动荡持续、危机向新兴市场蔓延之际,中国两会的召开意味着“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透明化,甚至不排除出台后续经济“维稳”措施的可能性。鉴于此,危机时期的两会,是降低未来经济不确定性、提振企业和投资者信心的一次重要机会。                                           

“4万亿”政策细化

自2008年秋末中国政府提出“4万亿”巨额刺激经济方案之后,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该方案所包括的投资究竟是增量还是存量,或者两者兼有。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导致了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看法的分歧。

有报道说,拟议中的2009年财政赤字将达到95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这一规模略微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支持经济的力度,当时赤字占GDP的比重最高为2.6%。如果属实,中国政府隐含的一个假设是,这次危机的规模与十年前仍基本相当。

另有报道说,中央政府今年将安排6000亿元国债增加投资,这相当于未来两年“4万亿”投资中,中央政府需要承担的1.18万亿元的一半,中央刺激经济的资金基本得到了落实。同时,中央政府还将代为地方政府发债2000亿元,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缺口问题。据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测算,2009年,地方政府须为“4万亿”提供配套资金约6000亿元,而地方政府自身仅能够提供3000亿元,考虑到中央转贷的2000亿元,尚有1000亿元的缺口,不足部分资金很可能将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筹集。

[subtitle=]

中国各级政府的投入对稳定经济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还取决于政府之外企业投资规模的缩减程度,如果政府投资不能抵消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投资的下降,“4万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刺激经济方案的成功与否,不仅受政府投资规模和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也受到企业投资信心的制约。

从地方两会已经公布的2009年投资计划来看,2009年的投资增长计划明显低于去年的水平。在22个明确公布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数的省、市和自治区中,2008年实际加权平均投资增长为27.8%,略快于全国同期25.5%的增速。这些地区计划的2009年投资增长的加权平均为21.7%,较去年实际增速放慢了6.1个百分点。这表明,地方政府认为,即使给定“4万亿”的刺激计划,今年投资下滑不可避免。

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可以绕过市政债市场缺失带来的融资难题,但紧接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笔高达2000亿元的资金如何在各省、市和自治区之间进行分配,是按照偿还能力分配还是按照资金需要来分配,将直接决定了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效率。

就行业投向而言,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这些产业大多面临产业过剩的压力。惟有这些规划的细化,特别是投资方向的明朗化,才有助于判断“4万亿”投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新增投资对上游产业需求的拉动作用以及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能力。

[subtitle=]

地方“维稳”政策的反思与提升

在应对需求不足方面,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对稳定经济的效果各异,但有些做法着眼于解决需求不足,比较贴近目前经济的实际状况,地方政府的创造力很可能代表未来刺激经济政策的新走向,而有些改革或政策措施的出台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和推动。

——户籍制度改革。为了抓住这次危机中难得一现的吸引人才的机会,上海市政府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户籍制度“改革”,如果能够在制度层面落实,将为人才落户上海打开了一个可持续的通道。一些地方还推出了“购房换户口”政策,其本意固然是为本地房地产市场创造需求,被一些人批评为救市,但如果救市的方向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进程,无疑是坏事变好事的一个例子。此外,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显然,需求的压力很可能继续迫使加快对一些传统的制度性障碍的改革,如果危机能够使得长达50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对于最终逐步改变农民工身份,缩小城乡差异,是变危为机的积极举措。

——消费券。今年1月中旬,杭州市政府向全市50多万人发放总计1亿元消费券,之后,宁波市政府决定向社会发放超过1亿元的旅游消费券,南京市也以摇号方式发放旅游消费券。有报道说,深圳也可能发放消费券,或许会有更多的城市采用类似的政策鼓励消费。发放消费券,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制造业需求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被压缩,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直接刺激消费的重要性。只不过,这一举措主要还是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中西部低收入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受限于地方政府的财力,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中央政府能够介入,或通过向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或进一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水平,同样可以在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改善制造业需求。

[subtitle=]

——房地产市场调整。去年下半年,一些地方出台了一些稳定房价的政策,这些政策被证明难以支持房价,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经明确不“托市”。然而政策的暖味期事实上已经拖延了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步伐,房价有从主动、健康调整向被动调整发展的可能,受开发商流动性的影响,被动调整很可能出现“超调”。未来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是否愿意让土地价格有一个合理的下调;二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支持力度。

——就业压力。目前的经济放慢,已经造成了明显的就业压力。在各地制定的2009年就业目标中,明显地沿海地区低,中西部地区高,其中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预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上。如果将农民工失业考虑在内,失业问题的地区差异将更加明显。这种就业在沿海地区、失业在中西部地区的结构性差异,使得中国面临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没有中央政府的协调,中西部地区很难独立解决农民工失业问题。特别是,刺激经济计划的投资安排,需要考虑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而不是着重于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

——社保和医改。在这些方面,同样需要中央政府的统筹安排。提高社保水平很可能是“两会”期间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央安排多少资金觉得了社保对刺激消费的效果。即将在“两会”之后发布的医改方案,是服务业市场开放的一次极好机会,给民间机构让出一部分投资机会,不但可以减轻中央政府的资金压力,也可以带动民间投资。从这种意义上说,医改需要考虑投资的结构问题,民间有投资意愿和能力的项目,国有投资应该退让。

[subtitle=]

做最坏的准备

  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两大风险:第一,继发达国家之后,新兴市场经济加速下滑,进一步拖累中国出口,中国经济依靠外需复苏的可能性很小;第二,经济活动放慢使得失业率上升、消费需求下滑,经济稳定不得不更加依赖投资,高投资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从目前来看,全球经济还没有企稳的迹象,美国金融机构面临国有化的考验,新兴市场经济的下滑速度明显快于美国和中国两大经济体,真正检验全球政府稳定经济能力的时间或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

如果外需和就业压力继续放大,对中国现有刺激经济政策的力度将是一大考验。如果二季度经济难现稳定的信号,中国政府或需要考虑推出第二波刺激经济计划,现在应该未雨绸缪,做好预案。

第二波刺激经济的核心应该是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第二波刺激经济方案或意味着,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突破3%;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水平,直接让利于民。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的最大优势是政策选择还有很大的空间。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200美元,2007年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5%,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0%。这都表明,中国在刺激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刺激消费的努力,是“反结构性失衡”同时也是“反周期”的,也是最安全的。

[subtitle=]

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即使不能在短期之内拉动经济,也足以稳定市场信心,因此,政府会否出台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以改善需求,将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和质量。

任何单一的政策很难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需要一个政策组合-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从不同的角度鼓励消费,增加需求。从短期来看,减税和向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是可行的做法;在中期,中国需要一个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如以15%的年名义收入增长,在五年内实现收入倍增,同时,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逐年提高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至45%。2007年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提高到45%需要10年的时间,届时消费占GDP的比重可以重回2001年的水平(45.2%)。

另外一个可能的投资方向,则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与刺激消费相比,这方面遗留的历史问题更重,但利益纠葛更少,投资见效也更快。■

话题:



0

推荐

沈明高

沈明高

50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